投资者们尚未真正意识到以太坊(ETH)取代华尔街过时结算基础设施的潜力
2025-09-16
在最新一期 Milk Road 播客中,SharpLink 首席执行官 Joseph Chalom 与 EigenLayer 创始人 Sreeram Kannan 提出了一个颇具冲击力的论断:投资者们尚未真正意识到以太坊(ETH)取代华尔街过时结算基础设施的潜力。两位长期活跃于金融与加密领域的高管,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以太坊可能对全球金融秩序带来的根本性变革。
曾主导贝莱德数字资产计划的 Chalom 指出,传统金融体系存在先天性的摩擦。交易往往需要数日才能完成清算结算,这一延迟不仅带来对手方风险,还迫使市场参与者不得不为隔夜融资准备抵押物,而各类中介机构则在这种低效中持续抽取利润。他直言:“当前的生态系统相当难以接近且充满摩擦,中介机构在其中收取租金。”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以太坊的原子结算能力几乎能在数秒内完成交易,且不存在对手方风险。Chalom 将这种效率称为一种全新的公共基础设施,并将其与 Web1 时代的互联网相提并论。他认为,以太坊的出现不仅是一种新型资产类别,更是未来金融与经济体系的通用结算层。借助智能合约,以太坊能够实现投资组合的自动再平衡、股息在数分钟内而非数天内分配,以及资产间的自由组合交易,彻底重塑传统资本市场的运作逻辑。
Chalom 将这种能力视作机构投资者寻求超越旧体系效率的“制胜法宝”。而 Kannan 则将视野进一步拓展至金融之外。他强调,以太坊是一个“可验证信任”的平台,能够通过密码学验证而非机构担保来消除对手方风险。借助 EigenLayer,以太坊的安全性和验证机制甚至可以扩展到其他网络,为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提供支持。他直言:“可验证性是社会本身的基石。”在他看来,从人工智能代理的验证,到 Polymarket 等预测市场,再到无需人工监督即可运行的自主系统,以太坊的潜力正在逐步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信任结构之中。
两人还一致强调了机构投资者心态的转变。Chalom 指出,比特币的传播需要解释“数字黄金”的故事,而以太坊则涉及更复杂的基础设施逻辑,需要更多时间来教育,但一旦理解,其信念和粘性更强。2024 年 7 月以太坊 ETF 的推出成为接纳的拐点,如今资产管理公司已累计持有约 140 亿至 150 亿美元的 ETH。
随着质押和 DeFi 收益机制逐步被机构认知为生产性资产特性,Chalom 预计以太坊的机构积累速度将远超 MicroStrategy 在比特币上的买入力度。换言之,华尔街可能正在经历一场被低估的结算革命,而这场革命的核心,正是以太坊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文章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